2004年5月14日 星期五

《我們選擇的告別》:愛與死

如果有一本書,是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數度激動落淚的;如果有一本書,是讓我幾乎不忍心讀罷卻又禁不住一頁一頁翻下去的;如果有一本書,是讓我感動卻又讓我麻木的,那就是這一本了。《Wrong Rooms: A Memoir 我們選擇的告別》。

在我開始告訴你關於這本書的我的閱讀經驗之前,請你先想一想以下的幾個問題:

一、 你接受同性戀嗎?
二、 你認為自己對愛所能付出的極限是什麼?
三、 你認為「愛」與「死」之間的關聯是怎樣子的?

「不論你希不希望,你的生活可能在任何時候改變。有時候那是一個容易辨識的時刻,比如通過一項考試、向某人求婚,或發現你的愛人和別人上床。但是,當生命中最劇烈的變動發生的時候,你往往無法意識到。警覺一輛正要迎面撞上的車,要比辨識你的靈魂伴侶要容易的多。」

我對《我們選擇的告別》一見鍾情式的邂逅,就因為這一段話,整個故事也就是從這一段告白開始。

馬可(馬可‧山德森 Mark Sanderson,本書作者)和卓是一對同志愛侶,他們經由刊登在「寂寞芳心」上的廣告與彼此相遇,並且很快的辨識出來:對方就是自己在尋覓的終生伴侶。他們渡過了很美妙的兩年。接著,卓檢驗出自己罹患皮膚癌,幸運的話,還有兩年可活。在醫生對他說這句話的三個月後,馬可抱著卓的骨灰開始自己長達數年的沈淪。

癌症的可怕痛苦幾乎可以說是眾所皆知,於是,在第一次化療之後卓便要求馬可給他一個承諾。

「記得你說過我可以要求你任何事嗎?」
「我記得。」
「好,答應我,如果我的病情越來越糟,你要幫我結束這一切。」
「你希望我怎麼做?」
「我不知道。拿走我的藥,讓我從屋頂上跳下來……」
「我答應你。」

因為對馬可的深愛,卓一直拼命地和疼痛搏鬥,最後幾乎忘記了沒有痛楚是什麼滋味;因為對馬可的深愛,生長在澳洲的卓直到臨終都沒有回到澳洲;因為對馬可的深愛,卓告訴父母:「馬可是我最親最親的親人。」

因為對卓的深愛,馬可親手結束的卓的生命。

「『現在。現在就下手。』
『我不能。你的父母還在這裡。等他們一離開,我就動手。』

這是我們相聚的最後一天。卓希望早日解脫,但時間卻倏地靜止,只剩下無盡的煎熬。每分每秒,我都在恐懼與誓言間痛苦掙扎;我不斷告訴自己,我必須面對它,必須完成它,因為這將是會後一次,可以向他證明我毫無保留的愛。」

毫無保留的愛,是很深沈的。它的重量,是兩條人命。

馬可經不住卓已經離去的打擊,陷入了深深的憂鬱墮落之中。生命中三大快樂泉源:愛情,因為卓的去世而消失;工作,因為悲傷而一再失敗;親人,因為放棄工作而疏遠。數年人世浮浮沈沈,幾次自殺未遂的馬可決定要將這個愛情故事公諸於世,他要藉由書寫來療傷,藉由書寫書發他對卓無盡的愛無窮的思念,藉由書寫找回卓的愛。

當然,他親手扼殺了卓的事實,也將跟著書本的出版而攤在陽光下任人評斷。在此之前,他決定先告訴卓的父母,是自己結束卓的生命的,他也準備好了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然而,馬可一點也不害怕,也不後悔,只因為他知道這是卓要的 ── 這是他對卓的愛;也因為他再一次重新體認到卓對自己的寬容以及綿延不絕的愛情,所以他願意這麼做。

「你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卓的父親這麼對馬可說。

很難去定位《我們選擇的告別》。

它不是一本報導文學,即使馬可用嚴謹的態度巨細靡遺的記載了整件事情的始末,並且沒有過多的內心獨白,作者沒有跳出來妨礙你看這樣一則新聞,但是它太曲折、太驚心動魄,其中有過多的巧合,暗示著命運擺佈著人情,傳奇的悲傷又輝映著人性的美麗與醜惡,串聯的情結彷彿是出自大師之手的巧妙傑作;它也不是一本小說,因為這其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真實的發生了,它誠實到令人感覺不真實,它用人生去挑釁一個禁忌:愛,就可以終結痛苦的生命嗎?膽大包天的冒險,卻不是虛構的情節 ── 雖然我情願它是;當然它也不是自傳,不是羅曼史,不是詩不是歌,更不是學術探討。

但是,它確實是篇報導文學,因為它忠實客觀的轉載了一個悲歡離合的短暫戀曲,儘管它綺麗到近乎虛幻;它也確實是本小說,因為它有這麼多這麼多不該存放在報導文學裡的情感,還有其強烈的情節鋪陳與鮮明的人物特質;它是自傳,是馬可與卓的愛情的傳記;它是詩,因為它有太多雋永的長短句;它是歌,每個章節都在我心底低迴不已、餘韻無窮;它當然是學術探討,它探討著亙古以來最原始最嚴肅最高深的主題:「愛」與「死」。

馬可和卓選擇的告別,在我心底投下一顆又一顆的碎石,每一個疑問、每一個回憶都是一圈漣漪。

陪伴我一起閱讀這本書的,有分手時的回憶,有爺爺離開時的畫面,有我對自己疾病疑慮的陰影,還有許多自省。

曾經我對我愛過的人說:「如果有一天,我出了什麼意外,或者生了什麼病,變成了植物人,或者痛苦不堪的時候,你要讓我死。你要幫我。」

對照《我們選擇的告別》,我開始想:這是自私嗎?這是殘忍嗎?這是不負責任嗎?因為我痛苦,所以我要對方替我了結。除了忽略的事一種刑責的問題之外,我剝奪的是什麼?是對方捨不得我走的權利?還是我對生命的基本尊重?我這樣是愛嗎?我愛自己嗎?我愛對方嗎?

若是換做我成為了被要求的一方,我做得到嗎?我能夠因為愛一個人,這樣大無畏地面對一切嗎?我可以面對愛人驟逝自己獨活的殘局嗎?愛是應該要減輕對方的痛苦、還是延續對方的生命?付出的極限是什麼?有極限可言嗎?像馬可與卓那般毫無保留的愛,我可能一輩子都得不到,但也許其實是因為:我自己也做不到?我懂愛嗎?我能愛嗎?

「墜入愛河只需要一秒鐘,我相信我很了解你!」交往之初,卓對馬可如是說。

愛上一個人的確很快很容易,可是,怎麼去養活一段關係呢?

愛,是一種責任的開始;死,卻是一種責任的結束。

在感情裡面,你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嗎?

2004年5月4日 星期二

《男女大不同》:我們都是外星人

先是看了〈蒙娜麗莎的微笑〉,接著在某新聞台上看見台長的引用,再來為了學校的最後幾項作業寫篇電影報告,最後是課堂上的零星討論。

最近的瑣碎生活裡,頻繁地出現這本書 ──《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中譯本名為《男女大不同》。

這本書的原文封面上標榜著「a practical guide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and getting what you want in your relationships」,以我看來,是這樣也不是這樣的吧。

蠻早就知道這本書的存在了,久聞盛名,不分男女讀過的都說好。然而,這些都沒有吸引我去把書找出來一探究竟。大約半年多之前,因為某一次我現在根本忘記原因的細故爭執,對心理學頗有涉獵的朋友跟我大力推薦這本書。

「書裡面有提到跟妳所敘述的幾乎一模一樣的情節哦!」朋友如是說。

不過,真正打動我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這本書是朋友的男朋友推給她看的。一個男人看這樣的書,其實蠻有趣的。加上朋友立刻把書帶到我的面前,我也就開始翻了幾頁,後來索性去買了原文本回來瞧瞧。

書的架構很簡單,詳細而漸層的列出男女之間的分歧,以及由此分歧出現的諸多爭端。接著,會有「男性的心聲」── 他們對某情況有什麼樣的感覺,接著是「女性的控訴」── 男人如何曲解了女人的想法獲者忽略了某部份的感受。再來就是一些 practical 的步驟,教你如何分享你的感受、怎樣有效溝通,甚至是彌補過去的過錯等等。

每一小段文章之間,都會用不同字體重複提示該段的重點。這是一個蠻貼心的設計,尤其是對沒有什麼耐心或者時間看這樣書籍的讀者而言,短小精悍的一個主題句就讓你直擊紅心。然而,這本書有個很擾人的缺點(我猜想這類型的書都有這種問題):一再又一再,不限次數重複同樣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個明確簡潔的道理,其實只需要上述那種不同字體提示的主題句就足以說明整章的重點,作者 John Gray 卻要耍弄他高超的「換句話說」本領,洋洋灑灑揮就一大篇數十頁的東西。

不過,平心而論,這本書還是有其過人之處。

他忠實而公平的陳列了兩性對同樣事件的不同感受,並且依據作者在做心理諮商的實際經驗提出建議。我認為其中最 practical 的部份乃是他以客觀的態度,向兩性讀者「揭露」了男女到底有什麼不同。藉由閱讀這本書,我發現了一些從來不知道的「男性的心聲」,我想我的這輩子裡都不會遇見一個肯把這些支微末節一五一十招供出來的男人吧。同樣的道理,男性讀者也會發現「女人心海底針」的奧秘,夠聰明的男人只要抓住一兩個關鍵,就足以避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爭吵了。

之前語帶保留的表示「是這樣也不是這樣」的原因在於:我始終認為男女相處之道還是原本於一種兩人之間相互的默契。有些道理當然是共通的,然而,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吧,那麼,屬於兩人世界裡的種種,當然也總是因人而異了。畢竟這個世界,還是因為「人」的不同,而產生這麼多的樂趣。若是大家都可以一概而論,一輩子交一個異性朋友和交兩百個又有什麼不一樣呢?在我們一味遵循「兩性聖經」或者「兩性專家」的指導的同時,也許該給自己和對方更多一點的信心才是。

話說回來,其實兩性之間的誤會也真是其來有自,你看,John Gray「博士」先生在其大作的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好久好久以前,男人住在火星女人住在金星,我們都是外星人。整個地球上,無時無刻到處都是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組合,合則聚不合則散,也許態度都該坦然些的。

說到最後,不免俗也引用一句博士的金玉良言。

When we are truly ready to receive then what we need will become available.

茫茫人海中尋覓右先生右小姐卻遍尋不著而灰心喪志的時候,回頭想一下,也許,是我們自己還沒準備好,和另外一個外星人共度一個異鄉的一生。